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殿前欢·碧云深

卫立中 卫立中〔元代〕

碧云深,碧云深处路难寻。数椽茅屋和云赁,云在松阴。挂云和八尺琴瑟,卧苔石将云根枕,折梅蕊把云梢沁。云心无我,云我无心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一重重缭绕的碧云深似海,在云海深处山中小路飘渺难寻觅。把几间茅屋和碧云一起租过来,碧云留在松阴上,再挂起名贵的云和八尺琴,卧在苍苔石上把云根当做枕头枕,又折下梅花拿到云梢上浸润,任运自在的云心没有常住的我,云儿和我没有半点尘念俗心。

注释
殿前欢:双调曲牌名。
赁:租赁。
云和:地名,出产琴瑟。云和琴,指极名贵的琴。
沁:浸透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333诗词古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.白马非马译注

创作背景

  这首《殿前欢·懒云窝》是卫立中为唱和阿里西瑛《殿前欢·懒云窝》而作,收录于《太平乐府》。据《太平乐府》卷首之序言后署“至正辛卯春巴西邓子晋书”,则其书编撰时间是在至正十一年辛卯(1351)。那么,这首曲子写作时间不应晚于至正十一年。阿里西瑛首唱的《殿前欢·懒云窝》,有贯云石、乔吉、卫立中、吴西逸、杨朝英五人相和,共留传二十一支散曲,创作时间大约在延祐元年(1314)到泰定元年(1324)之间。阿里西瑛留下的生平资料很少,与他交游的高僧天如惟则曾为他作《筚篥引》,其序云:“西瑛懒云窝,距余禅室半里许,时相过从。”可见阿里西瑛懒云窝与惟则禅室相邻,两人过从甚密。卫立中是江南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赏析

  此曲写隐居者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起居和精神境界,风格清幽静远。“碧云深,碧云深处路难寻”,有山的地方才有云,“碧云”使云由白而绿,可知云是受了林木浸染而成,作者的居所不仅在山深处、云深处,同时也是在树深处,颇有贾岛笔下的“云深不知处”(《寻隐者不遇》)的隐者风范。“数椽茅屋和云赁,云在松阴”,作者的小茅屋向大自然租借了云,然后把云放在松阴之间,可见作者以奴仆命风月的诗人之情。

  “挂云和八尺琴”,作者选择在墙上挂琴,而且选择挂云和所产的琴,可见对琴的要求之高。琴是古人修身养性之物,对琴的要求亦是对高尚人格的要求。虽在深山,一把名琴,便把作者与山野樵夫区分来。“卧苔石将云根枕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此曲描绘了缥缈迷幻、与世隔绝的神秘世界,表现出超尘脱俗、恬淡平和的隐逸生活,显示了作者眷恋自然、闲淡悠然的高洁情怀。全曲格调清新、恬淡自然,句句不离“云”字,笼罩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幻境,和作者的闲适心情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,颇近陶渊明诗风。

卫立中

卫立中

卫立中,名德辰,字立中。元朝人,生卒年不详。约一二九零~一三五零年前后在世。孙楷弟《元曲家考略》认为卫立中就是卫德辰。先世渤海(郡名,治所今河北沧州市)人,七世祖始居钱塘(今浙江杭州市),四世祖又徙至华亭(旧县名,治所今上海松江县),是为华亭人。素以才干称,善书。隐居未仕,曾与阿里西瑛、贯云石交游,年辈亦相若。明·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列其于“词林英杰”一百五十人之中。 2篇诗文  4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小桃红·满城烟水月微茫

杨果 杨果〔元代〕

满城烟水月微茫,人倚兰舟唱。常记相逢若耶上,隔三湘,碧云望断空惆怅。美人笑道:莲花相似,情短藕丝长。
采莲人和采莲歌,柳外轻舟过。不管鸳鸯梦惊破,夜如何?有人独上江楼卧。伤心莫唱,南朝旧曲,司马泪痕多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黑漆弩·游金山寺

王恽 王恽〔元代〕

邻曲子严伯昌,尝以《黑漆弩》侑酒。省郎仲先谓余曰:“词虽佳,曲名似未雅。若就以‘江南烟雨’目之何如?”予曰:“昔东坡作《念奴》曲,后人爱之,易其名为《酹江月》,其谁曰不然?”仲先因请余效颦。遂追赋《游金山寺》一阕,倚其声而歌之。昔汉儒家畜声伎,唐人例有音学。而今之乐府,用力多而难为工,纵使有成,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。渠辈年少气锐,渊源正学,不致费日力于此也。其词曰:

苍波万顷孤岑矗,是一片水面上天竺。金鳌头满咽三杯,吸尽江山浓绿。蛟龙虑恐下燃犀,风起浪翻如屋。任夕阳归棹纵横,待偿我平生不足。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双调·水仙子·风情

佚名 佚名〔元代〕

转寻思转恨负心贼,虚意虚名歹见识。只被他沙糖口啜赚了鸳鸯会,到人前讲是非。咒的你不满三十,再休想我过从的意。我今日懊悔迟,先输了花朵船身己。
娘心里烦恼恁儿知,伏不是床前忙跪膝。是昨宵饮得十分醉,一时错悔是迟,由奶奶法外凌迟。打时节留些游气,骂时节存些面皮,可怜见俺是儿女夫妻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